这是参与CSDN博客征文大赛的文章,征文主题是“入坑”的那些事。有幸这个文章获得了征文大赛的二等奖。以下是文章的原文.

回想起高考已经是7年前的事情了,一直想在毕业之际记忆记录一下7年的历程,懒惰始终占据着我的整个身躯。看到这个征文活动,让我有点想提笔记录的冲动了。

1.邂逅

一直在想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将我对电子制作发烧程度来抽丝剥茧般表达清楚。对“电”的兴趣恐怕要追溯到小学时代了,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拆各种电器,也制作过几个电子小玩具。要说最值得“吹牛”的就是小学五年级的暑假,当时父母都是上班去了,无聊加好奇的我竟然把家里21寸的彩色电视给拆了,记忆最深刻的原因就是拆了还原不了!眼看就要挨父母的一顿痛打了,千钧一发的时候我竟然奇迹般的将他又组装好了,导致后面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去碰电视。 2010年高考后在大家都琢磨这填什么专业的时候,我当时十分坚定的想:我一定要读一个"搞电"的专业。当时对专业啥的也不懂是学什么,看到带“电”字的专业里面有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这两个,自己寻思着电子信息工程怎么带着“信息”两个字,那就选个电气工程吧。直到入校后开班会,班主任说我们学校的电气工程主要是搞供电,配电,设备自动化啥的。当时我就觉得选错了专业!!大学的入学班会嘛,班主任吹着我们专业怎么怎么吃香,当时一想也没啥关系。就这样过了大概一两个月。大概是在11月份左右的时候,学校的社团招新,当时我们学校名叫“电子技术协会”的一个社团彻底的把我给征服了。他们招新时候展览的一个自己制作的贪吃蛇游戏电子游戏机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当时只知道电子元器件搭建一些简单的电路,哪里知道还能自己制作这么高级的东西!当时看到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贪吃蛇

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是找到喜欢的东西了,毫不犹豫的加入到电子技术协会这个组织了。和代码打交道也是从加入电子技术协会开始的。

2.开启学习之路

加入这个组织之后,了解到了“贪吃蛇”电子制作不仅仅是电路搭建的,主要的是单片机在起作用。协会里面的师兄传授经验跟我们讲,做这些东西的基础是C语言以及一些基础的数字电路的知识。大一上学期开的课都是一些基础课,一个专业课都没有。然后自己就根据师兄的推荐跑到二手书店买谭浩强的《C语言程序设计》,看着也不太懂,就经常在网上逛逛论坛,看看别人做的东西,学习别人的经验。大一上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回顾了自己的学习进度,感觉还是啥都没有思路,狠下心在淘宝上买了一块51单片机的开发板和一本郭天祥的《51单片机》的书(毕竟一块开发板当时是168还是挺贵的)。拿着开发板如获至宝,虽然不知道怎么玩。然后就看郭天祥的单片机学习视频,跟着里面的步骤来弄。为了图便宜买的开发板的电路和视频讲解的开发板不一样,记得当时为了让一个蜂鸣器响整了我整整一个下午。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的就对开发板玩的顺手了一些。然后就在放假的时候带上开发板回家了。当时对开发板的发烧程度超过任何的游戏。

3.比赛促进学习

2011年正好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年份,学校为了让比赛成绩好点,在学校里面发起选拔赛,规定三人一组。看到有比赛,肯定要去凑凑热闹,当时班上热爱搞电子的人还没那么多。那时候我找到了两个小伙伴L和H,之后的比赛证明了我们三个的实力,也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基友”。选拔赛上我们当时做的是一个随着温度变化的小风扇,温度越高风扇转的就越快。虽然和这个小作品技术含量上可能不见得那么高级,作为我们团队的第一个小玩意还是挺有纪念意义的。

温控风扇

在此之后,我们三个参加了太多的比赛了,有校企合作的比赛,校内校外等等。也获得了不少的奖,省级的,市级的都有。我自己在课余边学习也边做一些小玩意等等。找到两个在电子发烧友上面发过的。

推箱子

这个推箱子游戏在大三的时候,单片机课程设计中还拿了满分。

[使用MSP430和触摸彩屏做的一个推箱子游戏] http://bbs.elecfan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9610&extra=

小霸王

[在STM32F407上面移植的超级玛丽游戏] http://bbs.elecfan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95555&extra=

参加比赛是我们学习提升最大的一种方式,因为目标明确,所以专注度高,效果也明显。也正是因为比赛让我和小伙伴H在研究生复试中都能很顺利的通过。

4. 程序员之路

虽然在大学的几年里面做的都是软件,但是都是单片机的程序。感觉称不上是真正的程序员,工作里面包含约有一半的内容是硬件电路等等。研报考的究生导师是做医疗系统和医学影像的,所以这时候应该是真正的转型开始。随着学习的东西变多,越来越觉得技术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则像漂浮在海洋中的一叶扁舟,看不到整个海的样子,但是会不断的在海上航行。 研究生期间不如本科那样凭借着自己的兴趣想做啥就做啥,都是按照导师布置的任务研究和开发。作为一个转型的程序员首先就要深入学习《数据结构》、《C++》这类基础,然后学会遇到问题到处google求解填坑。三年的时间过得很快,研究生生活虽然枯燥,感觉说不出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但是让人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像是可以静观世界一样。

生活方式上也和本科大不相同了,按时吃饭睡觉好像都变得非常的自然,很少有那种奋战到天亮的情况。也可能是因为成都这座懒散的城市氛围导致的吧。更多的事情看着文章:http://blog.csdn.net/robin__chou/article/details/53909042

5.后记

只有回不去的过往,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成长的道路上肯定有热情澎湃、废寝忘食的时候。同样也有步履维艰、寸步难行的岁月。程序员是一个以技术为支撑的职业,但是技术之外也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保持永远学习的态度,体会平淡日子中的每一点不平凡生活会让我们变得更有趣。 最后送上一张2012年参加TI杯电子设计竞赛时候晚上队员们露宿在实验室外面阳台上的照片,这张照片一直保存在我的电脑上,它见证了一群对技术痴迷的少年艰苦奋斗的岁月!!

电赛